歐盟新規 陸電車最低價機制暴漲2倍半
2025-04-18 歐盟新規 陸電車最低價機制暴漲2倍半
記者 楊雅晴 報導
受到美中關稅戰影響,中歐電動汽車貿易形態發生戲劇性逆轉,歐盟與中國決定啟動以「最低進口價格」機制,替代現行對中國電動汽車關稅的談判。此舉意味歐盟改變之前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圍堵策略,轉而限制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的過低定價。
據市場推估,新機制落地實施後,中國最便宜的電動汽車出口到歐洲,最低售價將升至28.99萬元人民幣。
以中國起售價11.98萬元人民幣的比亞迪秦LEV為例,出口至歐盟後,起步價一躍漲至28.99萬元,近乎原價的2.5倍。該價格限制的轉變,彰顯出中歐電動汽車貿易態勢的重大反轉。
2024年歐盟最大汽車出口市場美國,輸送價值389億歐元的整車,其中德國出口的340萬輛汽車中,美國市場占比高達 13.1%。美國不僅是未在本土設廠的保時捷全球最大消費地,奧迪、賓士、寶馬等品牌也高度依賴美國市場銷量,德國汽車產業在關稅戰中深受重創。
為不讓中國的廉價電動車打亂歐洲市場,近日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(Maros Sefcovic)與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經視頻交談後,雙方商定通過設定中國出口至歐洲電動汽車的最低價格,取代自去年10月起歐盟實施的電動汽車關稅。
歐盟新規則「最低進口價格」機制,主要在平衡歐洲市場競爭秩序,為合規貿易留有餘地,相較於去年的反補貼稅,其在市場調節上更具彈性與實操性。
去(2024)年10月30日,歐盟正式實施向中國電動車的關稅新規,在原有10%稅率基礎,針對不同企業加徵17%至35.3%的關稅為期5年,成為首個圍堵中國電動車的主要市場區域,中歐貿易爭端急劇升溫。當時中國電動車對歐出口受挫,長城汽車關閉德國總部,部分整車製造商無奈縮減出口規模。
直到今(2025)年4月,美國發起的對等關稅計畫與汽車關稅,令歐洲汽車產業雪上加霜。
如今歐盟選擇與中國就電動汽車貿易達成新共識,啟動「最低進口價格」機制談判,未來將有望緩解歐洲汽車產業外部壓力,也為中國電動汽車出口歐洲市場呈現新機。